我叫幽门螺杆菌,你也可以叫我Hp(Helicobacter pylori),虽体型微小,却对人类健康构成巨大威胁。曾因“我国幽门螺杆菌的平均感染率高达59%”的新闻登上网络热搜,并一举成为“网络红人”。虽然现在很多人都已经认识我,但也有人对我还不太熟悉。
我是一种单极、多鞭毛、末端钝圆、螺旋形弯曲的革兰氏阴性杆菌,长为2.5~4.0微米,宽为0.5~1.0微米,我对环境中的氧含量有着特定的要求,必须在5%~8%的氧含量下才能存活,在大气或绝对厌氧环境下无法存活。我是目前发现的唯一能长期存活于人体胃内的细菌,人类也是我唯一的自然传染源。1989年,我被世界卫生组织细菌命名委员会正式命名为“幽门螺旋杆菌”。1994年,我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I类生物致癌因子,现已确认我的存在是胃溃疡及胃癌的主要危险因素,特别是我在胃溃疡患者中的检出率高达80%以上。
今天的我寄生在小王身上,怀揣着远大的志向,想要向外扩大“领地”。我平时主要藏身于小王的唾液、牙菌斑、胃和粪便里,主要通过他的唾液或粪便进行传播。其中,口口传播是我最主要的传播途径,小王在聚餐时经常不使用公筷,这对我来说,是扩大“领地”的最佳时机。
在一次小王与朋友聚餐中,我锁定了小赵作为扩大“领地”的目标,并成功通过唾液进入了小赵的胃部,随后开启了我的“开疆扩土之旅”:
1.定植:抵达小赵的胃部后,我迅速在胃黏膜上“安家落户”,尤其是胃窦部成为我的主要“据点”。
2.存活:我利用自身产生的尿素酶,将尿素分解为氨和二氧化碳,这一过程有效中和了胃酸,确保我在酸性的胃部环境中得以存活。
3.致病:在胃黏膜“安家落户”后,我又引发了胃黏膜的炎症反应,导致小赵出现了胃痛、消化不良等症状。如果我能长期“驻扎”在这里,还可能进一步发展为胃溃疡,甚至可能诱发胃癌。
在我坚持不懈地侵袭下,小赵的胃黏膜终于受到了损害。再加上小赵平时生活不规律,还是位不折不扣的熬夜达人,没过多久小赵便出现了口臭、周期性腹痛、反酸、嗳气等症状,无法忍受的小赵前往医院就诊。医生建议他先做尿素呼气试验,因为这种检测方法无创、无痛、准确,而且辐射小,半小时左右即可出结果。结果显示Hp(+),就这样我被发现了。
之后,小赵的胃镜显示,他的胃已成功被我挖了一个“游泳池”---溃疡灶,一个直径在2cm以内的圆形建筑。我通常会选在胃小弯侧“挖泳池”,我把“泳池”挖得很深,可深达肌层甚至浆膜层,周围黏膜皱襞从溃疡向周围呈放射状分布。在活动期,溃疡底部在显微镜下可见以下4层组织结构,分别是①炎性渗出层,②坏死层,③肉芽组织层,④瘢痕层。
医生还告诉小赵,我——幽门螺杆菌是引起他胃溃疡的“罪魁祸首”,必须把我消灭掉才有治愈的可能,我听了之后“瑟瑟发抖”。在医生的建议下,小赵采用了四联治疗方案:质子泵抑制剂+铋剂+2种抗菌药物。医生严肃地提醒他:如果不严格遵循医嘱,随意服用药物,就有可能引发多种并发症,如出血、穿孔、幽门梗阻乃至癌变。其中,出血最为常见,而穿孔则最为凶险。只有谨遵医嘱、按时按量服药,才能痊愈。一般经过为期10~14天的规范治疗,我就会被消灭。在服药14天后,小赵的症状逐渐消失,并去医院复查确认我被“根除”后他才放心。在这场跟我的较量中,小赵取得了胜利!最后,医生还教给小赵很多预防我再次“卷土重来”的措施:①少吃外卖、提倡分餐制,餐具定期消毒;②保持口腔健康,戒烟;③避免摄入过多刺激性食物,以减少对胃黏膜的损害。
我在人体内的旅程已暂告一段落。尽管在与小赵的较量中我暂时落败,但这只是漫长健康战役中的一个片段,我背后的Hp家族庞大而复杂,它们以不同的形态、在不同的环境中潜伏,随时准备发起新的挑战。
因此,了解“小细菌”背后的“大威胁”,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至关重要。这需要我们不断增进对Hp及其家族的科学认知,掌握有效的预防和干预措施。同时,增强公共卫生意识,加强个人卫生习惯,也是抵御这类微生物侵袭的重要防线。
作者:樊蕊蕊 厦门大学附属翔安医院 博士
审核:陈 瑾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主任医师
文章来源:科普中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