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好,欢迎来到安徽省医学保健养生研究会! 加为收藏  | 设为首页 | 联系我们
健康产业动态
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 >> 健康产业动态 >> 健康产业动态

人民日报评论:用疗效证明中医实力
点击:1429次,时间:2020-03-14 14:11:29

内容来源:人民日报2020年3月13日19版

  记者:白剑峰

  “中医和西医是战友。只有互相取长补短、携手共进,才能降伏病魔、造福患者”

  最近,广东省中医院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讲了一个案例:一位本来排斥中医的重症患者,第一天服用中药后就觉得有精神了,到了第五天血氧饱和度达到100%。当医生来查房时,这位患者说:“你们可千万别减我的中药!”

  在这次战疫中,中医药用疗效证明了实力。疫情初期,患者对中医药的反应不一。有的满心欢喜,有的半信半疑,有的直接拒绝。但是,随着时间的推移,一些重症、危重症患者经过中医药治疗后,病情迅速改善。在新冠肺炎患者治疗中,中医药参与率超九成。凡是中医药介入早、参与度高的地方,患者的病亡率都相对较低。实践证明,中医药成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有效手段。

  有人质疑,面对一个新发疾病,西医没有特效药,中医为啥有方子?其实,中西医是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,二者看待人体和疾病的角度不同,治病方法也不相同。例如,面对新冠病毒,西医的重点是寻找有效药物,直接消灭病原体;而中医则着眼于病因和病机,通过整体调节,清除病原体的生存环境,调动人体的自我痊愈机能,所谓“正气存内,邪不可干”。在本次疫情初期,我国中医专家对患者进行诊察分析以后,结合武汉气候特点,得出一个基本判断:新冠肺炎属于“寒湿疫”,在治疗上应主要针对寒和湿,用辛温解表之法。为此,国家卫健委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推荐“清肺排毒汤”。此方是对张仲景相关经方的融合创新运用,既祛寒闭,又利小便祛湿;既防疫邪入里,又调肝和胃。除了通用方,还有针对不同病情、不同证型的其他方剂和中成药。

  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,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一把钥匙。回望中华民族历史,中国人和疫病的斗争从来没有停止过。《说文解字》云:“疫,民皆疾也。”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“疫”的记载。东汉中后期,张仲景著成《伤寒杂病论》,创立六经辨证体系,不仅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,而且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治疗传染病的专著。明代医学家吴又可写出了我国温病学第一部专论疫病的著作——《温疫论》。新中国成立后,中医在传染病防治中起到积极作用。凭借浩如烟海的中医经典和针、灸、砭、药、按跷、导引等医术,中华民族战胜了一次又一次的凶险疫情。尽管疫病不同、治法不同,但都是在中医整体观念的指导下,根据病因、病机等因素辨证施治。中医药学组方的关键,在于精准找到病因病机,明确治则治法。无论什么疾病,中医只要找到致病原因,就能从古代经典中得到答案,从而制定出诊疗方案。

  还有人质疑,中药方剂没有经过随机双盲对照实验,缺乏科学性,可信度不高。所谓双盲对照实验,其实是根据西药研发而设计的。患同一种病的人随机分为两组,一组吃西药,一组吃安慰剂,医生和患者都不知道分组情况,最后揭盲验证药物是否有效。但是,中医治病是辨证与辨病的统一,其核心理念是辨证施治、一人一方、同病异治、异病同治。中医理论有一个重要原则叫“三因制宜”,即因人制宜、因地制宜、因时制宜。因人制宜,就是根据不同的个体、不同的体质,进行有区别的治疗;因地制宜,就是根据不同的气候、地理、环境等,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;因时制宜,就是根据不同的时间、节气、季节,提供不同的治疗方法。所以,西医强调标准化,中医强调个性化,各有各的特点和优势。我们应该求同存异,尊重不同医学的价值和贡献,绝不能“以西律中”,让中医的“脚”去适应西医的“鞋”。中医药到底行不行,疗效才是“金标准”。

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:“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,一定要保护好、发掘好、发展好、传承好。”坚持中西医并重,中西医并用,是战胜新冠肺炎疫情的“法宝”。在抗击疫情的战场上,中医和西医是战友。只有互相取长补短、携手共进,才能降伏病魔、造福患者。我们应以更加开放包容的态度看待中西医的差异,不可厚此薄彼,更不可盲目否定中医。作为中国人,我们能够同时拥有中医和西医两种治疗手段,共同对付一种疾病,这是多么幸运的事情!无论何时,我们都要珍惜中医这一古老瑰宝,传承精华,守正创新,为人类健康贡献“中国智慧”。

Baidu
map